❖ Browsing media by trc

318 公民運動文物紀錄典藏庫之建立 Setting Up The Sunflower Movement Archive

註:全文刊於《檔案半年刊》,第 16 卷,第2期,2017 年 12 月 。

https://www.archives.gov.tw/Book/MPBookList.aspx?cnid=1680&p=1203

當代事件之記憶:318 公民運動文物紀錄典藏庫之建立

莊庭瑞
中央研究院 資訊科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

曾沅芷
中央研究院 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 研究助理

摘要

在西元(以下同)2014 年 3 月 18 日的晚間,學生與社運人士們突擊並佔領了台灣立法院的議場。這個事件引爆整起 318 公民運動(太陽花公民運動),昭示了一個台灣歷史的轉捩點。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員們在抗爭行動和平落幕之前,設法取得了議場內的所有支援物件與檔案材料。在這篇短文,我們討論了將當代事件中由數千名參與者創造的大量文物予以典藏,並向公眾開放的相關議題。本文將展示一項設計來鼓勵參與者在典藏庫指認其所有物件的系統。也說明一項可親近的典藏目錄系統,如何能夠幫助大眾述說自己的故事,而能集體強化公眾對此公民運動的記憶。(本文翻譯自第一作者發表於 2017 年數位人文國際會議的英文論文摘要,但新增後記一節。本文以「創用CC 姓名標示 4.0」 (CC BY 4.0) 授權條款釋出。)

關鍵字: 318公民運動、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原生數位、創用CC授權。

Remembrance of Contemporary Events: On Setting Up The Sunflower Movement Archive

Tyng-Ruey Chuang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cademia Sinica

Yuan-Chih Tseng
Research Assistant, Research Cen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ademia Sinica

Abstract

In the late evening of March 18, 2014, students and activists stormed into and occupied the main chamber of Taiwan's Legislature. The event set off the Sunflower Movement, signifying a turning point in Taiwan's history. Researchers at Academia Sinica arranged to acquire all the supporting artifacts and documentary materials in the chamber before the protest came to a peaceful end.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issues in archiving and making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a large collection of artifacts created by thousands of participants in a contemporary event. We demonstrate systems designed to encourage people to identify items of their own in the archive. We show how an accessible catalog to the archive can help people tell their stories hence collectively may strengthen the public's recollections about the movement. (This is a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n English paper abstract presented by the first author at the Digital Humanities 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he addendum section is new. This paper is relea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license.)

Keywords:318 Civil Movement, Academia Sinica, Digital Archive, Born-digital,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

全文詳見 PDF 檔案。

Please refer to the PDF for full text.

後記

本文翻譯自莊庭瑞發表於2017年數位人文國際會議的論文摘要(Chuang 2017)。翻譯由曾沅芷完成,莊庭瑞略為修飾。這項英翻中的工作為求忠實,並未增添文字。因應此審查意見,本節增列數項國外案例中,討論當代事件典藏與記憶的工作,並簡要回顧相關文獻。

太陽花運動之前,全球已有各類「佔領」(Occupy)行動。其中或許以2011年9月在紐約啟始,但隨即擴散到各地的「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最受注目。這些當代運動有共同的特質:雖有初始佔領地點(佔領華爾街是紐約市 Zucotti 公園,太陽花運動是立法院主議場),但因為流動、自發、分散式的參與模式,以及資訊網路和社群媒體的普遍使用,事件迅速轉為全域且即時的群眾運動。事件當下各類文物媒材的產製散布,及其可附著的運動記憶,必定是分散與多樣的。與事件同步的文物蒐集保存,對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特藏組等文化記憶機構,便成為重要的課題(Besser, Farb, Grappone, and Jamshidi, 2014; Morrone, 2014)。受限於人力資源與技術方法(原生數位媒材尤是),目前的典藏工作,大都仍以事後進行、斷面、選擇性的文物蒐集為主。「318公民運動文物紀錄典藏庫」的建立,也不例外。佔領華爾街運動當時,紐約大學師生、「行動典藏者」(Activist Archivists)等群體也與佔領者互動,討論文物保存的議題(Ashenfelder, 2012; Evans, Perricci, and Roberts, 2014)。其中關於文物產製時的情境資訊,原生數位媒體的後設資料,這些相關的時、地、人等資訊,若未能同時保存,事後追憶時,將常有缺憾。本文認為,「318 公民運動文物紀錄典藏庫」的工作,也是中央研究院以及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在「行動典藏」課題的實踐(莊庭瑞,2016;黃銘崇,2014;蔡凱伊, 2017)。

大規模的群眾運動、重大災難事件、群體的離散與移居等,這類眾人記憶,目前漸以數位媒介方式的存續。一方面,事件紀錄的形式逐漸以數位檔案為主,其中又以原生數位影音檔案最為直接即時,另一方面,事件記憶的重現也多採取線上網站的形式,衍生網站內容選取與呈現議題。以佔領華爾街運動為例,網際網路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 以使用者自行標記上傳的數位內容為蒐藏,持續進行且無篩選(註 4)。而紐約大學圖書館檔案特藏組的收藏,則以「行動典藏者」的相關紀錄與蒐集為主(註 5),似以實體文件為主,且尚未數位化。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羅伊·羅森茨維格歷史與新媒體中心」(Roy Rosenzweig Center for History and New Media),建立並維持一系列的記憶網站,其中以「911 數位典藏」最為著名(註 6);這些歷史事件網站大都具有主題蒐藏與呈現的回顧樣式,不過關於佔領運動的網站卻是例外(註 7)。當代群眾運動的記憶,有著複數多元的述說者,而這也是文化記憶機構策劃這些運動網站時,所面臨的困難。「318 公民運動文物紀錄典藏庫」始終並無嘗試述說太陽花運動的歷史,而是無選擇性地呈現議場內的文物(原生數位影音檔案則是來自特定人的整體產製內容)(註 8)。太陽花運動一週年時,我們另外公布的記憶網站,其中的述說者是典藏庫的工作者與關聯者(註 3)。我們以兩個獨立的網站,區隔了行動典藏者自身的客體與主體身份。

重大災難之後,政府常會建立紀念網站,紀錄災難當時的情形與之後的回復工作。民間自發的紀念網站也是常見。這些網站未必以災難事件相關的文物典藏為重,但也常收錄紀實性的報導和影音資料。學者曾比較台灣政府部門於災後十週年所建立的九二一大地震紀念網站,以及於莫拉克風災之後隨即由新聞工作者設置的網站,認為兩網站的敘說方式大不相同;前者以政府的角度,回顧救災與重建的工作,後者以報導者的觀點與行動,呈現受難者處境並展望後續(Su and Gibson, 2016)。當代事件的文物收藏,需考慮社會之後的回顧需求(如佐證事件脈落的相關檔案),但也要顧及當事人當下的處境(如個人紀念物件的指認取回與授權)。博物館所收藏與展示文物,是否足以呈現事件的多元面貌,並反映不同群體的記憶,以及博物館的展示可否為社會介入的一環,這都是當代事件典藏的關鍵議題(王舒俐,2016)。在這同時,原生數位的檔案、系統、服務等「數位遺產」(digital heritage)的保存,引發智慧財產與公眾領域的辯證,需要資訊與人文學科的對話;這是跨越學科領域和眾多實務範疇的挑戰(Dulong de Rosnay and Musiani, 2012; Hajek, Lohmeier and Pentzold, 2016)。以「現在的過去」(the present of the past)眺望、準備、並前往「將來的過去」(the future of the past),這或也就是當代事件記憶的工作了。

致謝

太陽花公民運動典藏庫的工作,乃由中研院資助,並由歷史語言研究所與資訊科學研究所合力完成。筆者感謝所有的合作夥伴,尤其是黃銘崇先生,他發起文物收集的工作,並邀請筆者加入計畫進行文物數位典藏的工作。筆者在此要感謝賴姿吟、唐詩婷與王家薰為這項計畫的長期辛勞付出。亞洲數位典藏負責所有的數位化工作。拾穗者文化有限公司則建立所有的資訊系統,少了他們的協助,這項計畫無法及時完成。筆者也非常感謝陳淑君為後設資料提供的建議,以及陳舜伶的法律見解,筆者同時感謝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以及中研院王汎森副院長辦公室的支持。最後,經由中研院與臺史博物館的共同協議,收藏於典藏庫的整批文物俱已轉移至臺史博。我們感謝臺史博,提供給這批藏品一個最適合的家。

Added

6 years, 7 months ago

Collected in

Sunflower Movement Recollections (trc)

Report media

License

CC BY 3.0

Download